氣候變遷財務風險

為了全面掌握氣候變遷所帶來的風險衝擊,華立針對可能面臨的氣候風險與機會訂定相關管理制度,並結合既有的治理架構與氣候變遷相關財務揭露建議 (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CFD) 將四大核心治理、策略、風險管理及指標與目標進行管控,進而有效管理與因應。

TCFD治理單位

本公司風險管理架構在永續發展委員會的指導下,責成公司治理組成立風險管理小組,針對氣候變遷議題經由功能小組負責人及成員協同營支部環安衛管理課等部門,共同負責管理與評估相關因應減緩與調適方案,並將會議討論結果向永續發展委員會呈報說明氣候變遷相關風險與機會之管理 (治理) 情形,使永續發展委員會瞭解與監督公司面臨之風險議題,將審議結果重點提報董事會。

下表為風險管理之執行乃按照風險管理三級制分工架構來運作:

監督
董事會為氣候變遷管理的最高決策機構,主要負責預判與企業相關之氣候變遷風險,鑑別氣候變遷機會,核准和監管風險機會相關策略,並對於氣候變遷議題負最終監督及管理責任,以落實華立企業「減緩與調適氣候變遷」之永續承諾,進一步健全永續治理的企業經營文化。
第一線
各業務執行單位或業務承辦人 須依相關業務之內部控制制度及內部規範執行業務,為最初的風險發覺、評估及控制的直接單位。
第二線
各業務執行單位主管或經指派之功能 / 部門風險管理人員 須負責相關業務之風險管理,並應根據實際業務之運作,審視作業細則或作業手冊,並應注意主管機關公告之最新法規增 (修) 訂及業務相關函令,必要時得增 (修) 訂相關內部規範。
第三線
風險管理小組 須審視本公司危害、環境、營運、財務、法律 及資訊安全等主要風險管理相關機制之完整性,並應確實依照本政策及相關風險管理辦法監控各單位之相關風險。

參考 TCFD 指引,依照公司內部氣候變遷風險管理流程,短期目標以系統性透過風險辨識、風險衡量、風險監控、風險回應與風險報告與揭露等,將風險管理納入內部控制制度;中長期目標,各單位持續對內外部變化進行風險預判、評估、並出具因應對策。每年依據評估後之風險,訂定相關風險管理政策或因應措施,提報永續發展委員會及董事會。

TCFD 風險類別與機會

地球暖化帶來的熱浪及極端氣候,讓沙漠城杜拜一天內降下相當於一年的雨量,美國洛磯山脈大火延燒數月,進而使得動植物棲息地發生變化、農作物減產,危害人類居住地的人身及財產安全。根據國際災害數據庫統計,全球企業因氣候災害遭受的經濟損失呈現顯著的成長,自 2000 年以來,累計損失已達 3.6 兆美元,且在短短 20 年間翻倍成長。

因氣候變遷帶來的風險,直接影響企業的營運與利潤。故各企業莫不嚴肅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轉型及實體風險,轉型風險包括政策法規變化、市場需求改變、技術革新等挑戰,而實體風險則涉及資源短缺、供應鏈斷裂、營運中斷等。企業基於前述的各式氣候風險,將面臨逐年墊高的營運成本,若未能妥善因應易造成形象受損,在市場中將蒙受巨大損失。

華立身為世界公民的一員,已意識到氣候危機,並透過實際行動,落實節能減碳與有效配置資源,盼能在日益嚴峻的氣候變遷中取得先機,攜手供應鏈及客戶打造具韌性的經營資質。

本公司透過啟始會議與外部專家及各部門主管經過去營運經驗開會討論,並藉以評估氣候相關議題,辨識出 5 項風險、3 項機會項目與其執行狀況,於下表中進行說明。

氣候風險
類型 項目 風險成因 財務影響 因應對策
轉型風險 政策/法規 各國碳稅制度
  • 為符合碳稅政策法規,需投入資源建立碳排放監測、數據管理與報告機制,同時被加徵的碳稅,若無法轉嫁將壓縮利潤。
  • 需要額外聘僱專業人員處理碳稅申報和財務核算,增加人事費用。
  • 歐盟採取 CBAM 稅制,依產品碳足跡連同運輸部份課稅,因此出口至歐盟增加產品成本。
  • 為應對市場要求,可能需請供貨商額外進行產品碳足跡分析或排放標籤的合規認證。
  • 缺乏對各國碳稅制度的了解,可能錯失稅負減免機會或面臨裁罰與訴訟等風險。
  • 為了因應此一趨勢,透過參加碳稅徵收的相關會議及與業界的交流,得以加深對當前各國碳稅制度的了解。
  • 華立選派同仁參與「ISO 14064-1 組織溫室氣體內部查驗」、「企業永續發展與溫室氣體碳管理」與「產品碳足跡人員培訓與實作研習」課程,並由其擔任內部種子講師分享溫盤及碳稅相關知識。
  • 2024 年除邀請外部專業人員開辦「碳權交易機制與碳管理應用進修課程」、「GRS (全球回收標準) 認證輔導課程」外,亦由內部講師講授「淺談溫室氣體盤查」課程,共計 194 人次參訓、總時數 436.5 小時。
  • 全順物流與富綠新能源,2024 年亦分別選派人員參加「國際碳有價趨勢」、「碳盤查查證員(專案型)訓練課程 ISO14064-2:2019」,並有同仁取得「ESG 永續管理師」及「碳管理師」雙證照,成為集團種子師資,未來可協助宣導氣候風險議題。
市場風險 市場的不確定性、材料成本增加
  • 原料成本價格因氣候風險而上漲,會直接推高原廠的生產成本;另因上游供應商需投入研發綠色替代技術或設備,造成資本支出大增,若我方無法轉嫁予客戶,將壓縮自身的毛利。
  • 因消費者偏好轉向低碳、永續商品,傳統易造成污染的產品可能被市場淘汰或需求下降,使公司的營收下滑;但新興的永續性及回收產品市場收入尚不穩定,增高預測營收的難度。
  • 初期規劃採用 AI 模型預測未來銷售,並強化業務面的管理,以掌握客戶未來市場動向,進一步強化進銷存減少營運風險。
  • 通過 ISCC PLUS 國際永續性與碳驗證,可提升市場競爭力尤其是在食品包裝、塑膠製品等高端市場。
  • 導入 GRS 全球回收標準並通過驗證,可滿足綠色消費者需求,提升品牌信譽,也有利於公司切入歐美、日本等市場,擴展業務機會。
  • 投入 PCR 塑膠再生料的開發,2024 年已銷售約 588 公噸,較前一年成長 7.9 倍銷量。
  • 從國外進口已回收純化的再生冷媒,五年來已銷售逾 68 公噸的再生冷媒,透過回收純化讓冷媒進入循環經濟,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實體風險 立即性 / 長期性 颱風、水災
  • 極端氣候引起的淹水易提高貨運代理的機率,增加出車運費;因天氣造成無法如期交貨,將增加倉租費用。
  • 由於台灣颱風侵襲機率高,容易造成太陽能模組或電廠設備毀損。
  • 因氣候因素造成訂單交期延後或被迫取消,對營運面易造成負面衝擊。
  • 建立多元化的供應鏈,並加強庫存管理,可減低天災對營運所帶來的負面衝擊。
  • 全台各營運據點停車場皆設有防水閘門,以防颱風及強降雨;僅有台北停車場因入口地勢略高,未設防水閘門,但公司為突發事件造成損失,仍增設沙包作為水災防治。
  • 全順在各地的倉庫建置防水閘門、增設沙包、示警標記以面對極端氣候帶來的豪大雨、颱風等天災。
  • 全順為因應客戶生產線上的緊急需求,在顧及員工安全的前題下,請倉庫與運輸人員於颱風日出勤,公司如實核發加班費,會因此增加營運成本。
  • 國軒為減少因颱風造成的損失,除了部分較偏遠的電廠委由外部公司就近維運外,更組訓公司內部工務加強檢修和維運。
暫時電力中斷
  • 夏季用電高峰期間,暫時性的電力中斷會造成營運地點的資訊系統停擺,而影響業務運作,導致營業損失。
  • 全順物流倉庫可能因停電而中斷,造成訂單處理延遲、存貨損失或客戶滿意度下降。
  • 機房都備有 UPS 不斷電系統,以防資料毀損或遺失;如發生長時間電力中斷現象,將啟用泰國第二營運中心系統,做為災難備援。
  • 將持續規劃將各類服務放置於雲端,以減少天災、電力等外力因素對於資訊服務的影響。
  • 全順各倉庫已建置大型緊急柴油發電機以備不時之需,若非長期停電,應可維持倉庫業務所需之最低用電需求,不致影響客戶權益,但發電機運轉將會增加用油成本。
供應鏈中斷或運輸條件改變
  • 供應鏈中斷或運輸條件改變等,會造成營收減少或營運成本增加致利潤減少。
  • 針對不同產業,尋找可替代供貨的多元化來源滿足客戶需求,以降低氣候變遷帶來的供應中斷實體風險。
  • 在運輸作業方面,除我方自有車輛外,另持續尋找不同協力商加入營運分散風險,以確保所有客戶的運輸作業可穩妥執行。
  • 在倉儲作業方面,與產業中同業保持聯繫,在面臨緊急狀態下可互相支援,確保所有倉儲作業可如質如實提供服務。
氣候機會
類型 項目 財務影響 因應對策
機會 節能設備
  • 營運據點透過導入再生能源、節能設備、電動車等,以降低營運期間的能源使用成本,同步減少溫室氣體的產生;並導入能源管理系統,以提升能源使用效率。
  • 為淘汰不具環保的運輸車輛,需編列預算採買更環保省油的 5、6 期規格的車輛。
  • 加速於各式辦公設備如燈具、空調、飲水機、咖啡機及各項事務機具上,加裝節能裝置及開啟省電模式等,並逐步汰換老舊耗能設備及綠化辦公環境,以有效降低能源成本。
  • 全順逐步淘汰車隊中的 4 期規格車輛,改而購買更環保省油的 5、6 期規格車輛代替,目前汰換率已逾 9 成,僅存的數台 4 期車只供廠內運輸用,降低其使用率。
  • 全順於新建倉庫設置自動倉儲系統,運用有效率的運載設備與倉位管理,增加倉庫運營效率,減少倉庫整體的能源損耗。
  • 全順規劃運輸車輛裝置待機冷氣,車子怠速時由電瓶支應冷氣用電,以減少車輛怠速時不當的油耗與廢氣排放;目前規劃每月裝設一台,預計在 4 年內裝設完畢,若按此計畫,2025 年約可減少總排放當量 36.477 公噸CO2e。
開發新產品或服務市場
  • 透過開發及推廣低碳、新能源、再生能源和永續循環等產品或服務,公司不僅能夠滿足客戶日益增加的需求,還能開發新市場,搶先競爭同業,獲得更多新訂單,進而提升營收創造利潤。
  • 在零碳趨勢下,再生能源已成為不可逆的趨勢,同時配合政府綠能政策,佈局太陽能、離岸風電、儲能與再生能源。至 2024 年太陽能電站總建置容量累計近 57 MW,年度貢獻減碳排量約 33,487 公噸。
  • 建立太陽能產業一條龍營運,即從案場開發、工程承攬、模組及材料銷售到維運等,期能站穩台灣綠能供應鏈的重要角色。
  • 公司積極切入開發與綠色相關的產品,導入符合環境法規與永續發展目標的產品,如:跨入 PCR 塑膠再生料的開發,並積極推廣再生冷媒,以及通過 ISCC PLUS 國際永續性與碳驗證,與 GRS 回收料的產品,達到永續經濟的目標。
技術開發 (回收技術、循環經濟、低碳產品)
  • 因應政策與法規的要求,邁向低碳、高效能源的經濟模式,切入回收料循環經濟的市場,除提高營收並能減少碳足跡。
  • 從太陽能材料與模組買賣,切入電廠建置領域,後續將投入碳權、綠電等相關業務,讓能源部門的營收與獲利可持續增長。
  • 投入廢晶圓回收與再生、二手機台買賣的服務,也有跨入石英零件回收再利用專案,並切入 PCR 塑膠再生料、引進已回收純化的再生冷媒、電池材料的回收再製出售,為產業循環及永續環境的發展盡一份心力。
  • 因應環保法規、客戶需求、市場趨勢,申請 ISCC PLUS (國際永續性與碳驗證) 與 GRS (全球回收標準) 認證,未來在全球各地的碳權陸續施行後,這類產品將逐步打開銷售量,以達到碳排淨零為目標。
  • 舉凡新能源包括太陽能、風能、生質能、小水力和地熱等,公司都先行研究接洽,並和學校、研究機構進行產官學跨界合作,以利技術及商機的掌握。
  • 全順著手規劃燃油車輛跨轉到電動車輛的可行性,需同步考慮電動貨車的購置成本、續航力及安全性等因素。
TCFD 風險策略

本公司將鑑別後的轉型 / 實體風險與機會已在前述表格中說明對營收與成本面的影響,並詳述去年的執行概況;為因應氣候變遷所產生的財務衝擊,特訂定短中長期策略,以有效達成設立的減碳目標及規避氣候帶來的營運風險。以下為短期、中期與長期策略:

短期策略 中期策略 長期策略
TCFD 指標和目標

公司的產品銷售服務依據環境考量風險評估作業,檢視氣候變遷對銷售運作潛在的風險與機會,並透過相關營銷活動引導客戶識別,促進綠色產品的推廣和銷售。

推動的環境管理系統以環境保護、污染預防及持續改善為核心價值,並設有專責組識及人員依循環境政策,督導、落實環境管理系統運作,以符合國際標準的要求,且自 2003 年即取得 ISO 14001 環境管理系統認證維續至今。

因應客戶要求,協調供應商配合執行 ISO14064-1 組織型溫室氣體盤查活動等,以降低對環境負荷衝擊。同時為符合公司 ISO 14001 環境管理系統的運作及要求,外購水、電能資源的溫室氣體排放減量以 0.2% 為環境目標,積極宣導、追蹤執行績效。茲因公司集團組織龐大,將逐年推展,預期在 2027 年執行集團第三方外部查證,同時確定基準年,作為後續減碳作業的依據。

根據 TCFD 的行動策略,公司訂定具體的目標,藉由這些短中長期的目標,可有效管理及確保策略的準確執行。

指標與目標
項目 短期目標 中、長期目標
能源管理及溫室氣體管理 公司並非碳排大戶,但每年仍以減少 0.2% 的電耗用,為年度溫室氣體排放減量的目標,2023 年為溫室氣體排放基準年,逐年推展各子公司並建立各公司基準年資訊。 因應永續治理路徑,於 2027 年前完成溫室氣體盤查、2029 年前完成溫室氣體盤查之查證。
水資源管理 公司並非碳排大戶,但每年仍以減少 0.2% 的水資源耗用,為年度溫室氣體排放減量的目標,2023 年為溫室氣體排放基準年。 逐年推展子公司、單位 ISO 14001 環境管理系統,及 ISO14064-1 組織型溫室氣體盤查體系,建立各子公司、單位水資源減耗的年度環境目標。
溫室氣體盤查計畫

因應政府機關要求及公司內部 ESG 永續報告的期許,自 2023 年起導入 ISO 14064-1 組織型溫室氣體盤查機制,以建立集團內各公司的溫室氣體排放基準年及作業標準。並已建置溫室氣體排放盤查登錄平台,於 2024 年第一季完成宣導、正式上線使用,藉以追蹤各公司溫室氣體排放登錄的落實及完成度。同時,也作為溫室氣體排放盤查報告書擬定的依據。2024 年並已完成華南地區的溫室氣體排查,2025 年將繼續推展至華東地區。

溫室氣體保證或確信

本公司委託英商勞盛股份有限公司 (LRQA) 執行華立台灣 2023 年溫室氣體盤查的外部查證,並取得盤查聲明書。計排放 739.3593 公噸CO2e。